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205篇

个人描述

姓名:沧海泛舟
职业:新闻
位置:中国,山西
邮箱:wlj.cz@163.com
qq:271333792

探寻消隐的上党四珏

2020-06-05 10:50 阅读(?)评论(0)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三山五岳作为华夏风景文化名山之精粹,素来备受推崇,家喻户晓。而鲜为人知的是,古代上党地区亦有“五珏”名山,分别是东珏山、西珏山、南珏山、北珏山、中珏山,此为客观真实之存在,而非主观虚妄之臆测。当下,东、西、北、中四座珏山已消隐在历史深处,唯有晋城珏山一枝独秀,名扬上党,蜚声中华。追寻消逝弥久的上党四珏,正是还原断档的上党文化之必要举措。让我们肩负责任与使命出发,抵达成功的彼岸。

五珏风华秀上党

    五珏,指的是古代上党地区的五座道教名山,其以珏山为通名,依据所在方位被命名为东珏、西珏、南珏、北珏、中珏,共性特征是,各珏均为一方名山,山形相似,山顶皆奉祀道教大神北方真武大帝(俗称祖师顶)。真武大帝又名玄武大帝、玄天上帝,宋真宗祥符年间为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百姓称祖师爷。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五珏中有的珏由独奉真武演变为佛道共尊或佛道儒三教同崇,而其“祖师顶”的主基调始终未变。五珏是一种民间说法,史料不载。

    南珏山,即今晋城珏山,五珏之祖山。古籍文献中并无南珏山之名,设想最初就一座珏山,在道教北传过程中,传道者首先发现晋城珏山,按心中的宗旨把它创建成理想的“样板间”,之后又把“样板间”的名字、建设“样板间”的经验逐步复制到上党地区其他山上,东珏、西珏、北珏、中珏应“位”而生,原来的珏山自然成为南珏了。晋城珏山山势巍峨,双峰耸峙,宛如—对碧玉,故名珏山,自古为道教名山,素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誉。“双峰吐月”为珏山胜景,珏山也籍此打造为中国赏月名山。雍正《泽州府志》,珏山,县东南四十里。两山玉立,若了角然,故又曰角山。中秋月涌正中,适当其缺,玉台明镜,光景绝奇,上有款月台,山顶建真武庙。乾隆《重修珏山路万人碑记》,吾泽居太行之巅,东西叠立而上者,名曰珏山。松柏悬崖,丹河绕座,林壑深蔚,固郡中文峰聚秀之奥区也。山有玄天上帝庙,东西对峙。朝山进香,每春三二月间,游人士女不绝如蚁,接踵摩肩,香火之盛,威称小武当云。 

    北珏山,即今长治老顶山,是除晋城珏山外,地方志记载最多最详的一座珏山。老顶山古称百谷山,又名五顶山,从北向南由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五个山峰组成,松柏茂密,林木清翠,历来为潞州风景胜地。相传百谷山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尝百草之地,故称百谷山。光绪《长治县志》,北珏山,东北界平顺乡,东界壶关,北界潞城,山凡五峰,咸建祠,最为壮丽其东北绝巘,形如伏狮,名狮峦。乾隆《潞安府志》,北珏山,在县东北十二里,高七百五十五丈,周十三里,东北连平顺山,东连壶关山,北连潞城界,南连百谷山五里。道光《壶关县志》,北珏山,在县北二十里。山西北南三面,连长治、潞城、平顺,层峦秀耸。中峰祖师庙,东椒石狮突起,昂首拔出峰上,四足作盘蠖欲前之状,尾纡山麓,背脊宛具。每值雨霁,云霞罨霭,极为奇观。数里外了了可见。清代长治县令吴九龄赋诗赞曰:北珏傅狮像,狰狞镇此邦,卧云峰叠叠,吼涧水淙淙,木客逢應避,山魑见即降,自来留地轴,好与巨鳌扛。从光绪《长治县志》看,百谷山、北珏山、九龙山是并列的三座山,称老顶山则把三座山都囊括了。老顶山之名亦源于北珏山上的祖师顶。北珏山祖师庙已不存,今为长治广播电视塔所在地,一对原祖师庙的旧石狮在门前摆放。

    西珏山,即今长子发鸠山主峰老方山,上党道教名山,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于此,山顶道教建筑群九窑三八洞享誉一方。古《长子县志》《潞安府志》具不载西珏山,唯一能证实老方山西珏身份的是山顶新建真武庙里的一块道光年间残碑(下半截):……况玄天上帝声灵赫濯,号为治世福神,威震北方,广济人生劫苦,普伏世间妖邪……实尧封之胜地,宜人人称为西珏山,人人争奉其神,而不敢玩狎也。爰为之歌曰:陟彼西山兮,草木纷披;瞻彼风云兮,烟景迷离:脉来盘秀兮,远接上党……是为序!《三晋石刻大全·长子卷》辑录此碑,题为“重修真武庙碑记”。乾隆《长子县志》,方山,在发鸠山西,去县六十里,上多风苦寒,秦水所出。康熙间,有僧住石穴中,与毒蛇、猛虎为邻。土人敬服,檀施无所受,因建真武庙其上。

    中珏山,即今上党区(原长治县)鹞子山,属南五龙山脉。乾隆《潞安府志》,鹞子山在县南六十里,高一百四十八丈,周三里,南连五龙山十三里有宝云寺,八谏水迳东南山峡。鹞子山麓八义镇南山村道光三年护林碑记载,且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及其广大,宝藏兴焉。是知山也者,岂可概论哉!况鹞山在南、北珏山之中,金顶中山亦天下之名山也……此处中珏山呼之欲出,只是未称中珏而书“金顶中山”罢了。据原长治县县志办主任张反守考证,鹞子山,本名中珏山,因中珏山十景中有放飞纸鹞(风筝)之一景而得俗名。五珏山形相似,独立孤峰,同有一景为”珏山赏月”,同有云梯台阶直通峰顶,山上同有祖师庙,庙中塑玄天上帝,又称赤脚祖师。中珏山祖师庙(注:早毁)另加塑神农、黄帝于玄帝左右,传说为玄帝的两个儿子下凡造世。中珏山自然景观很多,有春踏百花,放飞纸鹞,坐云听雨等“中玨十景”。凭道光古碑坐镇,山上复修后的齐鸣寺即书楹联:中珏奇峰临谏水独处圣境  齐鸣钟声传潞泽广聚善信,横批为“中珏圣境”。百度知道,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此说与张反守先生描述中珏山祖师庙内炎黄二帝塑在真武大帝左右相呼应,尽管其不符合历史真实。“况鹞山在南、北珏山之中”的解释同时证明了南珏(晋城珏山)、北珏(老顶山)、中珏(鹞子山)的方位和存在事实。

    东珏山,即今河南辉县老爷顶,消隐的上党四珏中消失得最彻底的一座山。未寻到东珏之前,按方位推断,其应地处壶关、平顺、陵川三县中的某个地方。遍查古今版《壶关县志》《平顺县志》《三晋石刻大全·壶关卷》《三晋石刻大全·陵川卷》等,了无踪迹,民间亦无相关传闻。东珏失传年久日深,恐真落入历史的海底而无法寻觅。就在绝望之际,《陵川县志》中对一座山的叙述令找寻东珏之旅峰回路转。民国《陵川县志》,青峰围山,邑东百里,接辉县界,山巅有祖师庙,万山中屹然独立,形如宝瓶,俗亦云宝瓶山。建庙时羊驮砖而上,古人建梯以行,故有东梯西梯名,头天门二天之号。周围视之,此山独卑。及登此山,众山皆小。俯视中州,一望无际。前文已提到五珏的共性特点——山的名气大、山形似、信祖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此为探索五珏进程中总结出的规律。用三个条件去框青峰围山,其规模、气势、位置、宗教信仰项项符合东珏之要求。接下来的工作是继续求证。果然,陵川政府网上署名苏金松的文章《美丽的太行》中一段文字又透露一丝线索:这就是晋豫交界著名的青峰巍,是回龙景区的主要景点,它土名叫宝瓶山、老爷顶、祖师顶, 属中原四小顶珏山之东顶,是人们顶礼膜拜的行香之地。(老爷顶)山顶开阔,开发得极气派,庙宇鲜明夺目。有言:“南武当,北铁顶。”可见青峰巍在华北地区诸多名山中的地位了。顺藤摸瓜,又与陵川苏金松老师取得联系并进行了交流。苏老师讲,文中提及的四珏顶,是陵川已故学者王云鹏著书中所写。陵川称黄围山为南珏山,长治老金顶为北珏山,河南辉县青峰巍为东珏山,晋城珏山为西珏山。所有顶庙均为祖师庙。王云鹏先生还对苏老师说过,中原有四大顶,分别是北武当山、南武当山、东泰山、西华山。四珏为四小顶。中原四大顶四小顶之说从民间传说层面印证了民国《陵川县志》所记的青峰围山就是东珏。资料表明,青峰围(或青峰巍)原属山西,明正德年间从陵川割隶河南辉县,一起割隶过去的还有九莲。而蹊跷的是,现能看到的最早的乾隆《陵川县志》没有记述青峰围,比之更晚的光绪和民国《陵川县志》却收录了。推测青峰围划归辉县后又返属陵川,之后再入辉县,来回反复。就如平顺置县后又降为乡,再复为县。不管行政区划怎样变化,如今的青峰围确实不属山西上党地区而归河南辉县了,抑或这便是导致上党东珏长久以来失传沉寂的重要原因。常在东部太行山区转悠的驴友带回消息说,老爷顶在晋豫交界威望很高,百姓可能不知青峰巍,但一定晓得老爷顶。青峰巍又名紫团巍,取紫色云团围绕之意。道光《辉县志》,紫团巍,在县西百里,入石门口折而东,北至暖窑又折而西,四壁陡立,攀跻无从。昔人依山凿蹬,仅可容足。明少保李戴继修之,始可攀登。约三里许达山腰,稍宽平处名曰一天门。再上则愈高愈险,历二天门、三天门,始达绝顶。可容百十人,上建真武庙,俗称小北顶。明季为盗贼所据,石蹬皆坏。乾隆、嘉庆间,郎氏孀妇重加修理,尽复其旧。至一天门而北,路通山西陵川县。古于此建立关门,一夫长戟据险守之,千百人不能过也。《辉县志》寺观条下又言,元帝庙,在紫团巍绝顶。如果从方位、名气着眼,壶关紫团山、平顺林滤山绝对有资格作东珏,但此二山似无祖师顶。目前,还未搜寻到比老爷顶更具潜力的第二座山作东珏。   

形形色色的上党珏山

    五珏称谓来自民间,没有规范的说法。关于五珏说辞多种多样,互不统一,大致罗列如下,并一一辩析之。  

    长治民间称东珏山是老顶山,西珏山是发鸠山。

   《今日长子》刊发郭金晶文章《秋日登发鸠山》说,发鸠山又名西珏山,与之相对的便是泰山,又名东珏山。

    网友“起航”在8264户外网发文《夏日寻访西珏山》称,道教在上党地区建东珏山、西珏山、南珏山、北珏山四大道场,分管上党地区道教事务。北珏山即今长治东边的老顶山,西珏山即今高平、长子交界处的发鸠山,南珏山即今泽州县南河西境内的小珏山,东珏山即今天的珏山,为四大道场总管。

    网友“潜山公子”在百度《长子文史资料吧》发文说,上党地区五座道教名山是东珏山(长治老顶山)、西珏山(长子老方山)、南珏山(泽州角山)、北珏山(襄垣广志山)、中珏山(羊头山)。

    陵川王云鹏先生著书中主张中原四小顶是南珏陵川黄围山,北珏长治老金顶,东珏辉县青峰巍,西珏晋城珏山。

    据《高平市文联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计划》,西珏山位于寺庄镇与野川镇交界处,与三甲镇中珏山、拥万乡东珏山,晋城市南珏山、长治市北珏山并称为上党地区五座道教名山。

    搜狐号“舒心三甲”撰文,东珏山位于高平市区偏东北,位于三甲镇正东,三甲境内海拔仅次韩王山。东珏山就像万里长城凸出的两个敌楼,巍然屹立在绵延崇山峻岭之中。珏――两块并排的玉,两座山峰雄踞傲立,人们赋予了她美丽的名字珏山,且位置坐东,故名东珏山。

    美篇“瑞丰”说,站在(三甲镇)徘北村向东望去,横卧一座大山,名叫“东珏山”,由于山体酷似元宝,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元宝山”。到了元宝山顶,东西两厢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山顶道教“真武大帝庙”遗址清晰可见,有一块保存完整的过门石,上刻有“玄天上帝”四个大字,还留有“滚龙柱”、石墙、琉璃瓦块等遗物。

    高平市人民政府网《三甲镇旅游景点有待开发》称,三甲镇东2.5公里处的中珏山与陈区镇搭界,拥万乡境内有东珏山,寺庄镇之西的杜寨叫西珏山,目前正在开发。晋城市为南珏山,是太行山上一颗亮丽的旅游景点。长治市为北珏山,已修复开光,游人开始游览。唯有我市三甲镇的中珏山沉睡近70年,遗憾的是中珏山遗址却被盗挖,遭到严重破坏,呼吁广大群众参加保护,主管部门前来考察,未来这里定是三甲镇的旅游亮点。中珏山、东珏山、西珏山、南珏山、北珏山是上党地区五座道教名山。三甲中珏山为中,属性土,土生万物,是炎帝故里的发源地。

    只凭一个人的愿望和感觉来认定五珏,一千人就有一千种说法。无论什么问题,都要靠真相和证据说话。

    长治民间称老顶山是东珏山,发鸠山是西珏山,单言两山可以,把它们放到五珏体系中考量显然不成立。

    《秋日登发鸠山》西珏发鸠山、东珏泰山的说法不知语出何处,脱离实际。

   “起航”说晋城珏山是东珏山,方位不符,小珏山更毋庸论,因比珏山小才呼为小珏山,以之代表南珏山资历当浅。称四珏分管上党地区道教事务,晋城珏山为四大道场总管亦无依据。

    “潜山公子”称北珏山是襄垣广志山、中珏山是羊头山是跟着感觉走,缺乏实证,虽然广志山、羊头山的名气够大、方位适合,实有名望作为两珏。

    王云鹏先生四小顶说可认为出自陵川民间,以陵川人的视野来定位四珏。中原四小顶实则上党四小顶,因东顶改隶河南所以叫中原四小顶。

    高平称三甲镇珏山是东珏山,又说三甲镇珏山是中珏山,拥万乡另有东珏山,自相矛盾。同治《高平县志》,釜山之南曰西珏山,为泫水所自出,一曰凤翅山。西珏之东曰走马岭。首阳之左曰换马岭,为西长河所自出,南曰平头山,曰玉瓶山,迤西曰东珏山。《高平县志》确记有西珏山和东珏山,未记中珏山,咸丰《补修西珏山庙碑记》等碑文亦明载高平西珏山就叫西珏山,高平东、西珏山同是祖师顶。由是观之,高平东、西珏山存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而从整个上党地域考察,以高平东、西珏山的规模、影响、方位皆无法担当上党东珏和西珏之责。

为何会形成五珏

    古人以为,天地万物皆有灵,由此产生对名山河海的自然崇拜,阴阳五行观念盛行。西汉以降,历代封建王朝在国家层面倡导并完善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体系,岁岁祭祀不绝。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镇为东镇山东沂山、南镇浙江会稽山、西镇陕西吴山、北镇辽宁医巫闾山、中镇山西霍山,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为江渎、河渎、淮渎、济渎。有此蓝本,传道者在上党地域设立五珏就不足为奇。譬如,五顶庙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庙,即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其形成原因是为了奉祀方便,人们把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庙移植到北京,在五顶敬碧霞元君就相当于在泰山顶上。黎城地区有崇祀女娲娘娘的东、西、南、北四顶。上党五珏其实就是奉祀真武大帝的五顶或五座山。

    可以展开合理想象的是,自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道教逐渐北传,在上党地区,布道之人最先发现风光秀丽的晋城珏山,把之创建为真武道场,又以珏山为基点,照葫芦画瓢,持续向上党腹地推进,建立的若干真武道场都以珏山命名,根据方位定为东、西、北、中珏山,甚至出现重名现象。以长子和高平的西珏山为例,既然长子发鸠山是西珏山,缘何高平又现西珏山呢?原因大概有三:①传道者在施道时,先发现高平的西珏山,把它定名西珏;而后发现位置更靠西的长子发鸠山,又把发鸠山定为西珏。高平西珏山只能让位于新的西珏。长子发鸠山号称上党西山,无论山的规模、名气、方位等都比高平西珏山更适合、更有资格作西珏。就如五岳中的南岳初为安徽天柱山,后易为湖南衡山。②也有可能长子发鸠山作为西珏山发现在先,高平嫌发鸠山路远,为祭祀、进香方便,将西珏山延请到高平,就如北京把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庙移植到北京建立五顶一样。如此做法在民间极为常见。壶关东归善村道光《重修元天上帝庙碑记》记录,东归善村,有元天上帝庙一所……上下有廊房六间,戏楼三间,每年北珏山进香祈福其盛举也。东归善村距长治北珏山几十公里,村民在元天上帝庙进香,省却了到北珏山路途之遥。③或许上党各地的若干祖师顶创建难分先后,因珏山创立最早,最有声望,几大顶欲借珏山的威望抬升自身地位,比照珏山称自己为东珏、西珏等,掀起改名热。而一些小顶由于人微言轻,影响也小,只好不与争锋,还叫原来的名字。对于上党五珏为何以珏山为通名,陵川苏金松老师觉得,珏为美玉,山为峻峰。这些山均为本地最为陡峭美丽的山峰。祖师至高,尽占地利。此说可资参考。

    放眼更广区域,河南五朵山与武当山并称北顶和南顶;云台山玄帝宫,有北顶之称,与南顶武当山并称真武南北道场;天下第一铁顶——辉县老爷顶俗称北铁顶,古有“南金顶,北铁顶,南顶在武当,北顶在太行”之说;晋城珏山称小华山、小武当,又言“南武当,北珏山”;高平西珏山称小华山。诸如此类现象,都是以比肩武当、华山为自己贴金,以小博大,抬高声望。《秋日登发鸠山》中说发鸠山是西珏山、泰山是东珏山也是此理。

    上党五珏若五星,曾经在历史的夜空放射出璀璨华彩。出于各种原故,四星坠入星河,唯有一星挂于天际,踽踽独行。今天,把四星打捞上岸,重焕异彩,回归琼宇,于现实,于文化,于上党皆有意义。 


  最后修改于 2021-05-14 09:1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